**
3月8日,中央电视台(央视)体育频道正式宣布恢复NBA赛事转播,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广泛关注,自2019年因莫雷事件暂停合作后,NBA在中国主流媒体的“缺席”持续了三年多,此次复播不仅标志着双方关系的缓和,更释放出体育文化交流重回正轨的积极信号。
复播背景:从僵局到破冰
2019年10月,时任NBA休斯顿火箭队总经理莫雷的不当言论引发中方强烈抗议,央视随即暂停NBA转播,中资企业也纷纷撤出合作,此后,NBA在中国市场收入锐减,但联盟始终未公开道歉,双方陷入僵局。
此次复播选择在2023年全明星赛期间,被外界视为“试探性”举措,央视首场转播的赛事为3月8日湖人队对阵灰熊队的常规赛,解说中未提及历史争议,而是聚焦比赛本身,展现“体育归体育”的务实态度。

多方共赢的商业考量
- NBA的中国市场价值:中国是NBA最大的海外市场,此前合作每年为其带来超10亿美元收入,复播有助于联盟重获品牌曝光,挽回球迷信心。
- 央视的赛事资源需求:在失去NBA版权期间,央视体育内容库明显缩水,尤其男篮世界杯、奥运会等大赛临近,优质篮球赛事转播成为刚需。
- 广告商的联动效应:包括李宁、蒙牛等中资企业曾与NBA深度绑定,复播将为商业合作提供新契机。
文化交流的深层意义
体育历来是跨越分歧的桥梁,央视复播NBA传递出两大信号:
- 民间情感修复:中国拥有庞大篮球受众,许多球迷对NBA赛事回归呼声强烈,复播回应了这一需求,避免体育议题被过度政治化。
- 中美关系“微调”:在当前国际形势下,此举或为两国在非敏感领域释放合作善意的尝试。
挑战与未来展望
尽管复播迈出关键一步,但NBA在华发展仍面临挑战:
- 敏感问题的后续处理:联盟需在价值观表达与尊重中国市场间找到平衡。
- 本土联赛的竞争:CBA、NBL等国内赛事近年快速发展,NBA需通过更接地气的运营(如球星访华、青少年培训)巩固优势。
央视复播NBA既是商业逻辑的必然,也是文化交流的破冰之举,其意义远超一场篮球赛的转播,而是为“求同存异”提供了现实样本,体育或将继续以其独特魅力,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纽带。